中國有句老話叫“視金錢如糞土”,但有個國家卻靠糞土賺到了一桶又一桶金錢,這個國家就是瑙魯。
瑙魯是一個孤懸于太平洋中部的島國。其地理位置頗為特殊,離赤道僅有42公里,且以其為圓心、半徑300公里內再無其他島嶼。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,南來北往的候鳥都會以此為休息站。
多少年過去了,一批又一批候鳥在這里吃喝拉撒,導致島上堆積了大量鳥糞。最夸張的時候,鳥糞覆蓋面積幾乎占到全島總面積的五分之三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鳥糞經過風化、鹽化等綜合作用逐步發(fā)生質變,在島上形成了厚達10多米的磷酸鹽露天礦。
磷酸鹽礦可是個好東西。它不僅是化工業(yè)的重要原料,而且還可廣泛運用于更多新材料科學中。更可貴的是,它本身還是一種優(yōu)質的天然肥料,尤其是在化肥工業(yè)還不夠發(fā)達的年代,這一島的鳥糞幾乎轉瞬間就成了各國競相爭搶的寶貝。
縱觀20世紀前70年的瑙魯歷史,幾乎就是一場殖民者的爭奪史。英國、澳大利亞、德國、日本輪番登場,直到1968年,在瑙魯人民的不懈努力下,瑙魯才終于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,并于兩年之后的1970年從英國人手中贖回了磷酸鹽礦的控制權。
可惜的是,剛剛拿回礦產、還處于狂喜中的瑙魯人也陷入了“資源詛咒”的泥潭。那個時候還沒有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概念,窮怕了的瑙魯人開始瘋狂開采、拼命售賣,當地經濟就此高歌猛進,僅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就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。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,瑙魯經濟達到了巔峰,人均國內生產總值(人均GDP)高達3.5萬美元,是同時期美國人均GDP的4倍還多,甚至比靠石油資源發(fā)家的海灣國家還要富裕。
然而,這樣的“土豪”生活僅僅持續(xù)了20多年,無節(jié)制的開采使得島上的磷酸鹽資源被挖掘殆盡。到20世紀末,當地磷酸鹽產量已經從高峰期的150萬噸/年急劇下降至不到20萬噸/年,如今的年產量甚至不足1萬噸。到2007年,瑙魯人均GDP一度下降至0.21萬美元。
突然失去了支柱產業(yè),讓瑙魯人一度陷入困惑,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沒有重整旗鼓的能力。在經歷了幾年的困境后,瑙魯又重新找到了發(fā)展方向,那就是依靠海洋。
別看瑙魯國土不大,陸地面積僅僅21.1平方公里,但憑借其被海洋環(huán)繞的優(yōu)勢,瑙魯的海洋專屬經濟區(qū)面積竟然達到了驚人的32萬平方公里,豐富的漁業(yè)資源和海洋礦產資源更是大自然賦予其的天然寶藏。
但是,和量少價高的磷酸鹽礦不同,漁獲和海洋礦產的附加值相對較低,且對運力的要求較高,這意味著,瑙魯要想用好這些資源,必須優(yōu)先發(fā)展交通運輸業(yè),尤其是要建設一個能夠支撐大規(guī)模進出口貿易的現(xiàn)代化港口。
事實上,港口對于瑙魯的意義還不止于此。瑙魯本身的地理環(huán)境和經濟結構決定了,其大量生產生活物資必須依賴進口,而航運是最為便捷且高效的方式。換言之,對于瑙魯人民來說,港口不僅關乎著經濟復蘇的希望,更承載著對幸福生活的向往。
然而,建設港口談何容易,尤其是對于瑙魯這樣的小國來說,人力、財力、技術能力、裝備能力……每一項都是難以跨越的坎。
近年來,中國提出的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在太平洋島國地區(qū)得到了積極響應,斐濟、湯加、基里巴斯等國家都與中國開展了密切的合作,這也讓瑙魯看到了希望。2019年,中瑙雙方展開合作,中國企業(yè)開始負責艾沃港改造升級和光伏發(fā)電兩項重要項目。如今,位于島嶼西南部的現(xiàn)代化碼頭已經建成,預計年內就能投入使用。
未來的瑙魯還能重新富裕起來嗎?或許,答案就在那些大型貨輪的汽笛聲中。(作者:王 毅 來源:經濟日報)